首页 > 高冷短句 > 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(就要先从知贪开始…)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(就要先从知贪开始…)

2023-10-06 10:54:37

1、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,真正需要的东西并不多,想要的东西却非常多;需要的东西应该要,想要的东西不重要。但是在这纷杂的社会环境中,如何平衡这四要?

2、而在于我们放不下。丢不开。

3、其实,要分辨需要与想要有何不同,并没有那么困难,譬如口渴了要喝水,这就是需要;可是解渴只要喝一杯就够了,如果为了以备不时之需,而想要储存两三杯,那就和养儿防老。积谷防饥的心理一样,这就是想要的贪了。当前的问题必须先解决,这就是需要,至于以后需要什么?是不是还需要这么多?因为都无法事先预知,所以根本不用顾虑。

4、也不为未来的事烦恼,心就渐渐地与清净的境界接近了。

5、所以,想要化解求不得所带来的痛苦,首先还是要分清楚什么是合理的需求。求有时是一种需要,有时则是一种欲望,而欲望并不等于需要。例如,有些人在台湾已经拥有一栋房子,却仍希望在香港。美国。大陆再各拥有一栋,这就不是需要,而是欲望了。像这样过分的欲望,就算短期之内能够满足,却不可能长久维持。当所求落空时,不免带来失望与痛苦。

6、我们的心,非贪即嗔,愚痴而不知智慧,所以从减少贪嗔着手,才能发现智慧是什么。有人在念佛或诵经时,生不清净的杂念。妄想,这是正常的情况。就是因为心不清净,所以要修行。开始修行的人应该相信自己有烦恼,才要追求智慧。烦恼断尽则见智慧,智慧圆满便与佛心相同,佛心与众生心原是一样,不同的是众生心有烦恼。佛心无烦恼,这就是明心。明佛的清净智慧心,便能见佛的不动性和空性。

7、我曾提出需要的不多,想要的很多这两句话,想要是贪欲的烦恼,需要只是生存的最低条件;想要的可以不要,需要的不是问题。禅修的人因为内心不会感到空虚不安,欲望必定减少,就能少欲知足,知足常乐了。

8、在古代,孟母三迁的目的,是为觅得好环境,让她的孩子在人格心理上更臻健全。在佛教的立场,这世界的诱惑太多。障碍太多,无法使我们顺利修行,因此,释迦牟尼佛介绍西方极乐世界的阿弥陀佛,以其有宏大的慈悲愿力,凡有意愿往生西方极乐世界的众生,他必接引。到达西方之后,处在很好的环境,修行很容易就可以成功,所以一定要改善环境,或到清净的环境,所谓近朱者赤,近墨者黑,让环境影响我们,使人格升华。使心得清净。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

9、人缺乏饮食,生命就不能够维持下去;没有男女关系,种族就不能够维系传承,生命也没有办法延续。告子说:食色,性也。可见饮食男女本是人之常情,会被认为是坏事的原因,在于人很容易过分地追求,沉湎其中而无法自拔。譬如耽溺复杂的感情世界,或是玩物丧志,这些都会因贪为自己带来烦恼,也就是所谓的人为财死,鸟为食亡。当然,如果是自己真正喜欢的,而自己的能力也能够达成这样的目标,那还没有什么关系,但如果是超过了自己的能力负荷的,麻烦就会接踵而来。

10、误解佛法或不会修行的人,很可能与现实的世界产生隔阂。讨厌。逃避的现象。因此,再以一则故事

11、譬如一个女人,对其父亲而言,是女儿;对她的丈夫而言,她是妻子;对她的儿女而言,她是母亲;对她的老师而言,她是学生等。虽然是同一个人,从不同的角度。层次,见到的并不是同一个人。因此,由于宗教立场或身分立场的不同,见到的环境。对象便不一样。如此,怎么可能无分别呢?

12、精神的心,包括感情。理性。思想。观念等。这些虽然和头脑都有关联,但头脑却不等于精神,头脑是精神所依,精神是头脑产生的功能。

13、心是什么?心可分物质的和精神的两类。所谓物质的心是指心脏。头脑。一般人说我心里很难过。这样的麻烦事,使我很头痛,心里难过就是心急。心脏负荷过多,头痛就是心里很烦恼。心情暴躁。

14、这是他有能力要的,这些不是为自己,而是为大家要的。他付出自己的努力和计划,得到了好结果,就是他该要的。付出多少,得到多少。

15、清净心是自照照人的智慧,佛性是在凡不减。在圣不增的本来面目。有位禅师开悟以后,有人问他发生了什么事,他回答:早晨起床后,转身碰到墙壁,才发现我的鼻孔是朝下的。意谓佛性到处存在本来具足。当烦恼心还在的时候,即在迷中,就看不到佛性。智慧显现时,即已开悟,不论看到什么,什么都是佛性,那又称为无分别心,或无差别性。

16、可是,即使是合理的需要,有时也不一定能够如愿以偿,因为,求还能分成为己求与为人求两个层次。如果是自私自利的为己求,求到之后虽然很快乐,但难免担心总有一天会失去,而老是处在缺乏安全感的痛苦中。如果是为人求,因为是抱持着得到固然很好,得不到也无所谓的心态,比较不容易感受到所求不得的痛苦。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

17、一般人贪五欲,修行的人,即使修苦行不贪求五欲,也有贪,贪的是圣果。圣位。得解脱,才真不贪。

18、对于不喜欢的人。物或环境等,欲离不能离,想要而得不到,就有嗔心。这和身体与观念有很大的关系。身体和生活是密切相关的,对生活有利的就贪,贪不到就嗔。

19、有些我们想要的东西,不一定有能力要得到。比如说,种稻需要技术,一步步照方法做了,却还不一定可以收成。不幸遇上大水灾,明明看到快要收成了,却泡汤了。所以,该要。能要的,还不一定要得到。

20、有人问我:佛经说无执着就是无分别。无烦恼,我们是否可以无分别?

21、而且现代人需要的东西不多,想要的东西太多;不应该要的也要,不能够要的也要。如果想要的得不到,便会导致内心不安定,社会问题丛生。

22、在现实生活中,的确有人要什么有什么,好像能够呼风唤雨。操控自己的命运。其实,这是因为有时势。环境的配合,才能刚好让他得心应手,样样都如他的意。但一个人不可能永远都这么好运,好运气不一定总是跟着他,一旦倒霉的时候,也会样样都落空,一样非常痛苦。

23、凡是想要的超过自己的需要时,就叫作贪。但是,人常常不但不知道自己到底需要多少,而且也很难将需要和想要两者的差别分得很清楚,总是感觉还不够。还没有满足。

24、但是,法身应依色身修,要以血肉之躯的色身修行佛道,才有可能开悟。解脱。成佛,所以身体是很重要的,它是修行的工具,也是烦恼的渊薮。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

圣严法师佛语心经络

25、我说:不一样,同中有异。异中有同。

26、这个故事,便是在说明不受环境污染。虽然对环境有接触到,但不因接触到而心波动,或生嗔心或生贪心,当时接触什么就是接触什么。其次,对接触的环境,过去的已过去,不在心里牵挂着,这样,就是心清净。也许经常保持心清净,并不容易,但是按照上述的观念试着做,虽然对所有的事不能常保心不动摇,但总可以藉此减少一些烦恼。

27、建设法鼓山的活动已开始推动,法鼓山建设的目标是:提升人的质量,建设人间净土。其意义是从每个人的内心开始改善,当有烦恼时,对人不友善时,要及时发现自己正在起什么心。动什么念。我们当然无法如圣人一般地不动坏念头。坏举动,可是要渐渐知道自己在做什么,经常要反省,或许是说错话,或许是做错事而生惭愧心。忏悔心。能坦白。诚恳,人的质量一定提升,人格一定比一般人高尚,所以会受敬重。做为佛教徒的,若能人人都朝这方向走,环境就会愈来愈清净。建设人间净土。不是口号,不是空洞的理想,乃是全体关怀现代社会的全民,每人都应努力的事业,人间净土,方能很快地实现。

28、若能慢慢地练习,不为过去的事烦恼,也不为未来的事烦恼,心就渐渐地与清净的境界接近了。

29、除了生存的基本需求外,人通常看到美丽的风景。听到好的音乐,总会想多看几眼。多听一下,这都是人之常情。所以,享受美色与音乐,是本能的反应,并不需要特别厌离。对于公园让人赏心悦目的花朵,就让它自然而然地呈现在面前,只需单纯欣赏它的美丽;对于音乐,如果正巧听见动听的音乐,那就自然地去聆听,听得欢喜,也是一种享受。

30、能要。该要的才要;不能要。不该要的,绝对不可要。转贪心为愿心佛法说贪为苦本,想解决苦的问题,就要先从知贪开始。人的需求有两种,一个是需要,一个是想要。

31、这也是我说的四要:需要。想要。能要。该要。

32、这个故事说明,像这位修行人是已有工夫的,但尚没有开悟。虽然心不动,却违背了常识和现实生活,那是死修行。所以,不受环境污染的意思是需要认识环境,但不受其动摇。心净后,环境就可清净。